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律师,因为他的想法正在帮助他开创一个法律服务的新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方法的律师,因为他的忠诚他的专业受到了诸多客户的无比信任;他更是一个很有说法的律师,因为他敢于挑战法律的“死亡沙漠”,所以他居然以遗产信托将律师业、信托业和资产管理行业有机结合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开创了一个法律服务的新时代。
他就是来自北京律师界两万多名律师中一个看起来很普通实际上很特别的陈凯律师。他执业起点一般、执业时间不长,却已占据了许多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
有一种使命是传承
十多年前的1998年,当我第一次见到陈凯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未毕业的大学生。
当时我是“跑两会”的一名记者,正在代表驻地采访他的母亲,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任何公职,却是他们县建国以来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陈凯很礼貌很拘谨地默默坐在一边听我们谈话,身上散发着农村孩子那种老实的气息。
这样的农村妇女代表,是否也是因为某种政治需要而当上的“花瓶代表”?我不禁有些疑问。
但其后了解的事实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两代人中竟然有三人(祖父、父亲和母亲)进入第一次修编的当地《县志》,没有一个“吃皇粮”的,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作为农民举家被记入历史的,真是鲜有所闻。
陈凯大学刚毕业,他的父亲就英年早逝了。“第一个月工资都还没发下来,甚至还来不及享受一下儿子的孝敬。”陈凯每次总是这样感慨。而这位自学成才的父亲临终留给子女的只有一句话:
“好好读书!做有意义的事!”
父亲的葬礼让他非常感动。这个普通的农村养殖户家里,挤满了受他家无私扶持而脱贫的十里八乡的农民们,有的人甚至是一路哭着赶来的。一个小小的县城里,这支送葬队伍被陆续赶来的农民们不断扩充着,以致最后交通堵塞了很久。作为长子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他,默默地前行着、感动着,父亲临终的话在他心里慢慢地发酵,泪水几度模糊了他的双眼。
十多年后,他说:始终有一种使命在驱动着他,不断地前进。这种使命来自于传承的力量。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传承着一种责任,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后人。
父亲的话牢牢印在他的脑海里。
虽然毕业后被分配到京郊一个偏远的国企担任法律顾问,也没有遇到什么有意义的大案要案;虽然很小就立志做一个大律师,但每天面对着大量与法律无关的市场营销、公司管理,甚至领导出差这样的繁事琐事;虽然在那个似乎旱涝保收的国企里,还可以躲在寂寞的单身宿舍里,每天听听英语广播、看看《中国日报》,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让他停止自己的思考,动摇自己的信念,松懈自己的斗志。
有一种忠诚是使命
离开国企后,陈凯成了一名真正的律师。但是,没有背景、形同北漂、人生地不熟、生活根基不稳,偌大的北京城里,和他一样的年轻人数以百万计,明天在何方?事业在哪里?
迷茫也好,忧虑也罢,他的回答似乎只有前进的脚步。学习、工作、思考、探索,他的生活每天都充实着奋斗的身影。他说:“理想,就是让人觉得自己不去做一定会后悔,去做以后,即使做不成也无怨无悔的东西。”“律师,就是我的理想!”
他是一个忠于理想的人。这种忠诚的品质,在我们已经十多年的交往里,不止一次地闪烁着光芒。曾经和他共事的尹明律师说:“陈凯的聪明、勤奋和谨慎,让当时所有和他一起共过事的大牌律师们,例如青岛的王亚平律师、福州的于宁杰律师,还有海尔、长虹、国泰君安、清华同方的法务主管们,都交口称赞。”“还有,他制订合同的能力堪称一绝,比如在劳动合同里面,他竟然能想到员工的肖像权问题!”尹明对陈律师的能力非常佩服。
而陈凯交出的答卷也令人诧异,不到30岁,他便已成为数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代理律师,代理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和项目,其中包括最高法院第一起委托理财案件在内,业绩记录十分优异。
他的优秀表现,甚至多次引得被打败的当事人主动联系,希望他能在其他案件中为自己担任律师。而一名被他击败的企业老总,甚至打听他是否有女朋友,有意让女儿结识这位青年才俊。
面对蒸蒸日上的事业,陈凯想的却和别人不一样。“他从来没有放弃做一名涉外律师的想法。”尹明律师感慨道。
2007年,经过网络自荐获得面试机会后,陈凯远赴澳大利亚HWL律师事务所,成为该所的一名律师助理。回国后,他开始在涉外领域大力拓展,客户名单中逐渐多了数家海外上市公司,甚至某国财政部也委托他成为其在中国法律事务的常年代表。
如果说对事业的忠诚,让他的人生开出了不一般的花朵,那么对客户的忠诚,则让他的品格之花更加绚烂。
“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在酒店大堂,虽然当时他可以说是刚起步的年轻人,但我第一眼看到他,我就知道他可以的。”奔波于各国、拥有数家海外上市公司的印尼华侨Koh先生对自己的眼光很得意。
经过几次试探,Koh先生逐渐对陈凯建立了更大的信心。他不但聘请陈凯做法律顾问,还将数额巨大的资金交给他监管-- “他签字就可以付钱,钱虽然不少,但这些年来从没出现过差错。”
而另一位富豪,坐拥数十亿资产,甚至拥有一个私人车队的霍先生,则把自己的终生托付给了他。霍先生不但让陈凯打理自己公司的法律事务,甚至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身后事和家族的其他事务委托陈凯代为管理。“我这辈子,还有将来家庭的事情,都交给陈律师了。”
“他没问题,我很看好他,特别是他的能力和为人!”曾经在民主党派担任领导干部的丁迪红老师谈到陈凯时,脸上洋溢着微笑。
“使命产生忠诚。这是他自己的解释。”他的助手李春律师说。
“使命产生忠诚”,诚哉斯言。如果说有一种使命是传承,那么对陈凯律师来说,这种忠诚无论是对事业的忠诚还是对客户的忠诚,都因为其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变得更加可贵与高贵。由此,我不禁想起了《大学》里的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只有对理想、对事业、对客户、对朋友具有的那种使命感,那种诚意,那种执著,才会产生这样不懈的追求,才能认识人生的真实价值,才会去追求完美的境界。这种油然而生的忠诚品质,难道不正是我们法律人所需要的吗?
有一种追求是忠诚
“陈律师常说,生活很好地回报了他,他非常知足。”
在高档咖啡馆操着英语和外国客户高谈阔论,在宽敞的会议室一本正经地分析案情,在法庭上自信地点杀对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快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算是活得比较滋润。
然而,多少个夜晚,父亲的话在梦里唤醒他,对着窗外的夜空,他问自己:“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知向谁边,就是不知向谁边啊!”在开博客的时候,陈凯选择了这个最能体现自己心情的词语,作为自己博客的名字。不料,他不经意选择的博客名称正好与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卫平教授一部新作的书名完全一致。后来,他笑称这是他与张卫平教授之间一个特殊的缘分。的确如此,张卫平教授后来成了他打造的“公明”品牌的专家顾问。
在几度迷惘和探索后,命运之神终于向他打开了一扇窗。
然而,窗外并不是肥沃的土地、美丽的草原,或是秀丽的山水,而是人称法律“死亡沙漠”的继承法领域。
对于律师来说,继承法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法律领域。
我国《继承法》尽管只有37条,自1985年颁布实施后,26年来竟然没有作过任何修订。而这26年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26年,不但在实践中应如何适用继承法充满了争议和疑问,而且在继承法研究领域,也有着专家非常少、著作非常少、实务研究非常少的特点,几乎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走。
“我们这里真正从事继承法研究的老师,应该说只有一个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法教研室主任姚辉教授这样形容继承法领域的研究现状。这无疑增加了律师从事此类业务的难度。
“继承法律业务绝不是一个简单业务。”陈凯认为,一份遗嘱订立以后,可能在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才会产生效力,之后还需要执行。如果一旦出错,根本没有任何弥补的机会。而在继承领域,每一件事务都牵涉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任何一方都可能提出质疑和异议。律师的工作是否扎实严谨,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否经得住推敲,非常关键。
“如果律师不够严谨,不够扎实,素质不过硬,就无法对得住委托人的信任,这个责任,任何人都负不起。”他说。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超过60%的遗嘱无效,这其中,由律师和公证处办理的遗嘱业务不在少数。而继承业务的收入相对较少,一旦出错,赔偿责任却非常重,法院判决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承担巨额赔偿的案件不在少数。这些都导致了继承法律业务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大律师不愿做,小律师随便做,都认为是一个低端业务。
可以说,无论研究领域还是实务领域,继承法律业务都可以算得上我国法律中的“死亡沙漠”。
然而,陈凯决心挑战它,而且不仅仅是源于对事业对客户的忠诚去追求,更是怀着一种唐僧西天取经的虔诚去挑战它。
为什么选中这个领域?常常有记者自然问到他这个问题。
“因为非常有意义!”他说。
继承法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12%,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甚至超过了15%。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个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同时,财富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增强、相关机制的缺失,导致继承纠纷一直呈直线上升现象。
如果不能从观念、立法、司法、行政、执行等方面全方位地加以应对,继承问题必将耗费巨大的社会资源,引起更多的争端,在更大范围内损害社会财富的有效传承。陈凯认为,传承观念淡薄所引起的冲突和困境,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成为了妨碍家庭和谐的首要因素。
必须加以注意的是,中国人传承观念的淡薄更突出地体现在对待遗嘱的态度上。中国人认为遗嘱是老人、病人要考虑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订立遗嘱是对家庭、对父母孩子、对亲人、对事业、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做法;也没有意识到遗嘱缺失,可能给家庭、事业和社会带来的麻烦和伤害;更没有意识到树立及时立遗嘱、定期立遗嘱的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发展的文化、一种和谐的文化。
于是,如何完善它、推动它、帮助更多的家庭通过合理的遗嘱安排实现传承,帮助更多的人通过遗嘱来成就自己,就成了陈凯律师从专业到事业的追求、从忠诚到虔诚的追求。
“我发现,我之前十多年的律师生涯简直就是为它做准备的。这件事利国、利民、利千秋,我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他坚定地说。
有一种开创是追求
传承,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是一种信心和力量。而对于陈凯来说,他把传承做成了一种创新和提升。
他开始了继承领域的潜心研究,理论的、实践的,国内的、国外的,台湾的、香港的,利用海外工作和熟悉外语的便利,他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看他的书架,你会发现影印本比正式版的书多,外文的书比中文的书多。“我们很欣喜地发现,我们所研究的许多问题,从国内的各种资料看,都是没有人研究的。”各种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他在继承领域的突破逐渐被学界所关注。
从各种渠道收集的实际案例资料,更是被他反复研究。“从实务上看,我们需要更加谨慎,需要更多的智慧,也需要准备更多的法律文件。”“因为国外的法律规定很多,法律服务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遵循已有的法律规定,没必要签署太多的文件,往往就以一套表格作为合同的主要内容。”“而我们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定非常少,很多问题甚至存在较大争议,我们不得不把一个个问题列出来,再通过与客户签署法律文件来确认和解决。”这一整套业务流程,是他带领律师团队通过大半年的艰苦攻关建立起来的,通过实际案例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起实务操作问题,他如数家珍。
随着创新的继续深入,他将目光对准了遗产信托这个新兴领域。
他历时1年之久,三易其稿写出《传递财富传递爱》,法学泰斗江平老师为该书作了《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序言,并称赞他“从此开辟了一个更加全面而宽阔的法律服务空间与法学研究领域”。同时,凝聚着该领域尖端学术研究成果,由他带领着律师团队辛苦攻关作成的继承法专著《继承专家》也即将杀青,并将在《传递财富传递爱??家族传承宝典》面世以后随之出版。
他开始运筹帷幄,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市中凯律师事务所成立了专门的继承部。同时,他主持组建了中国第一家遗产管理咨询公司:北京公明遗产管理集团。他通过与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合作,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传承服务平台。
“遗产信托是一个把律师业、信托业和资产管理行业结合起来的新兴产业。”“遗产信托的好处很多,对于家族传承来说,它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保持家族的长期繁荣。”“遗产信托在英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近年来也被香港和台湾的众多家族所采用,取得的效果令人瞩目。”陈凯律师对遗产信托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是一个符合历史潮流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现代服务业,开创这个新产业,很有意义!”
这是一个新想法,它可能由此将开创中国律师业法律服务的一个新时代;这是一种新方法,它可能由此将更加全面、更加到位地提升我国法律服务的层次与档次;这是一个新说法,他可能由此将继承法律带来从服务到文化的理念革新。
如果说继承的是一种物资、一种财富、一种资源,那么,陈凯律师所主张传承的则是一种精神、一种事业、一种文化。
可以说,陈凯律师的追求既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一种高度,更是一种担当、一种使命、一种信仰。正如笔者在很多场合说过的,每一代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唯一不变就是变。我们在经历了以张思之、任继圣、张斌生、高宗泽、田文昌、岳成、于宁、钱卫清、王俊峰、吕红兵等不同年代为代表的几代律师的成功之路后,欣喜地看到像陈凯这样一批“70后”新一代中国律师,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大步领先地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他的创新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北京日报、经济参考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探索,江平、贺卫方、张卫平等法学大家也给予他充分肯定。“在这个领域潜心做下去,做到中国第一,做得最远、最久、口碑最好!”江平老师这样鼓励他。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的努力与追求,祝福他的成功与传承。
因为有一种传承是所有法律人的信念与信仰。